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科技创新指数彰显江淮大地城市创新的速度和实力。
近日,安徽省科技厅和省统计局等单位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三大原则,坚持“产业化为目标企业为主体”,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准确准确客观公正地评价全省科技创新发展水平。
指数由企业创新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等四个指数组成,以2019年各指标全省平均水平为基准,通过加权形成。
总体来看,三年来,全省科技创新指数逐年上升,2020年达到122.1,2020年上升到148.5。
从静态看,合肥市科技创新指数居全省之首。 2021年,4个市科技创新指数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合肥市以379.3遥遥领先,其次是芜湖市滁州市鞍山市。
“2021年,我们发布《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全市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构建全市‘一盘棋’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科技’格局。 ”合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提升创新服务加强政策资金引导等措施推动下,三年来合肥市科技创新指数逐年上升,综合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快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针对成果转化中的难点梗阻难点,我们要改革重大科研任务的形成和实施机制,试点科研经费管理‘包干制’,开通科研项目管理‘绿色通道’,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为科研人员减负》芜湖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芜湖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11年位居全省第一。
从动态看,2021年滁州市科技创新指数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与上年相比,2021年滁州市芜湖市合肥市3市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滁州市以71.7增速位居第一,六安市淮北市阜阳市宿州市增速超过20。 近三年进步最大的地区是滁州市六安市淮北市,平均每年进步一位。
作为安徽省科技创新的“黑马”城市,滁州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对外合作集聚创新资源,成立市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探索当地特色区域创新发展路径。 三年来,本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9年的437家增加到2021年的79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13.7%上升到18.4%; 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从38.66亿元上升到364亿元,展现出科技创新的强大活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