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线上见到张云会龙义国夫妇的,张云会算是东柳醪糟的老员工,在这里打工已经有三年多了。“没搬家以前,我早上6点就要起床,走40多到厂里来上班,我爱人在家照顾两个娃娃。新家离公司走路只需要5,离孩子的学校也近,现在我们两口子都过来上班了,一年能挣三四万元!”张云会说。 从团坝镇到农华村安置点需要经过20多山路,山坡上绵延数百亩的吊瓜正在等待开春时再萌新芽。张后忠说,他到这里来办企业发展吊瓜产业就是看中这里劳动力充裕。“1100亩吊瓜一年四季都需要人照看,加工的时候几班倒更是离不得人,每年有150多名村民在公司打工。”张后忠说。 黄滩乡平桥村安置点风景如画,兴旺的产业让人们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鼓足了劲。 随后,王帅来到黄滩乡青花椒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土地流转,我们在平桥村5组6组种植青花椒300亩,吸纳了303名贫困群众入股,预计年产值150万元,年盈利70多万元,不仅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新闻网页]
”王帅说。 徐曦说,目前,大竹县已经在17个场镇周边建成6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5194户15722名群众搬进新居。为了促进脱贫攻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动,当地通过超市餐饮建筑工地公益性岗位等吸纳1246名搬迁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1万元左右。为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竹已建成15万亩糯稻10万亩香椿30万亩苎麻2万亩白茶等特色产业基地,有效吸纳535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长期务工或季节性务工,并以这些产业基地为依托,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让安置点和产业城镇实现融合这套方案在很多地方都在推广,这也是确保脱贫群众能逐步致富的好方法,但是我们在选择安置点时也要充分考虑城镇的承载能力,结合搬迁规模均衡产业要素和产业发展规模。因为,易地扶贫搬迁是为了帮助群众脱贫,更是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不能盲目蛮干。同时,要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及时组织拆除旧房,复垦旧宅基地旧村庄土地。”徐曦说。1c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