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专注婴幼儿早教产品质量有保 售后7×24小时服务
24小时咨询热线:4006666666
联系我们
早教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6666666
地址 :中国·北京
联系人:陈经理
您的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热门话题

早教如何学会踢球(父母应该怎么教育)

时间:2023-09-06 作者:admin666ss 点击:39次

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早教如何学会踢球】,以及【父母应该怎么教育】的知识点。如果您能从中获取启发,那就是我们开心的事了,现在开始吧!

早教如何学会踢球,父母应该怎么教育?

1

还记得去年,湖南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杀人事件,凶手是一名刚满12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而死者却是他的亲生母亲。

12岁,是我听过的近几年弑母事件的最低年龄。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么小的孩子心却那么狠,那么硬:

当天,他在家里偷偷抽烟,气愤的妈妈发现后,拿起了皮带就是一顿狠狠的抽打。

结果他直接和母亲动起了手,被愤怒冲昏头脑的男孩去厨房里拿起了菜刀。接连对母亲疯狂砍了20多刀。

妈妈被砍后,浑身是血倒在地上,没过多久就死了。

再后来,因为这个孩子才12岁,年龄够不上负刑事责任,所以没过多久就被释放出来。男孩亲属希望孩子能继续上学,可这个举措,遭到了校方工作人员和学校家长的一致反对。

绝大多数的家长持反对意见。其实想来便无可厚非,谁会愿意自己孩子和一个违背人伦的杀人凶手待在一起。

如今就连外公外婆都有些害怕自己的外孙。网友们纷纷感慨,究竟怎样畸形的家庭教育,才会培养出这样的孩子?

2

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固有观念吗?

也是去年,那时我在群里看见的一个商品链接,无所不能的某宝正在推销一款“打娃神器”——戒尺。

打人的家长,他们都图什么?

看到评论后,简直是哭笑不得。

天底下,怎么会有家长觉得,打自己的小孩很“爽”?当然,大部分家长是想教孩子“学好”,认为不打不长记性,棍棒底下出孝子。

但家长们,你们有没有想过,那些经过恐吓、打压的无辜孩子,一旦真地认同了对自己施暴的父母亲,那就真的完蛋了!因为这就意味着,孩子会从人格到情绪再到认知三个方面的彻底扭曲。

打肯定不是亲,骂肯定不是爱,这个道理放在自己身上,大概人人都是明白的。可惜有些人做了父母,再面对毫无还击之力的小孩时,就会自动忘记这个道理。

夸张一点说,如果不讲道理,不辨是非,滥用体罚真的有用,那杨永信早就该拿诺贝尔奖了。

3

还是有些家长模糊的是非观念?

一个朋友和我分享过这么一则往事:

她小时候为了买足够多的零食去准备春游,偷偷拿了家里的钱。

后来被家里人发现了,爸爸当天晚上,用以前扫大街的那种大扫把,抽了她整整3个小时。

隔天早上就被五花大绑,就跟监狱里的犯人那样,一路压到学校,在全班面前道歉。

更让她觉得耻辱的是,

爸爸居然当着全班五十多人的面,脱了她的内裤让众人欣赏伤痕......

他甚至希望这样教育孩子,能得到班主任的夸奖。

事实上,父母不讲是非,极其容易破坏孩子的人格。

同样的例子发生在同学二何家。

他们家的孩子今年刚上初中,有一回搬新家,铺了一层很好看的地板。

为了让房间看起来更美,孩子就用抹布一点一点地擦木地板。

正当孩子花费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把地板擦的干干净净,他自豪的向爸妈炫耀:

以后你们进我的房间要脱鞋哦~

结果让孩子意想不到的是,爸爸故意穿着鞋踩进来,还居高临下地质问他,凭什么让他们脱鞋。

紧接着,妈妈也穿着鞋进来踩了一圈。

从此,孩子再也没做过任何家务。

在儒家精神式微的当下,给予孩子尊重,不是一种必然,而成了一种选择。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充满阳光的还是充满阴暗的,全在家长的一念之间。

4

爱的缺席,不讲道理。

案件中的12岁男孩,自小便缺失爱的教育,妈妈生下他不久,就把他留给自己的外公外婆照看。

包括孩子的父亲也是一样,据了解,这一对父母在对待男孩的错误行为时,只会直接拳打脚踢。所以男孩的心里很痛恨自己的父母。

不会爱,血缘就是毒缘。

早教如何学会踢球(父母应该怎么教育) 热门话题

当记者采访为什么杀母亲的时候,他恶狠狠的说:“我恨她”。

缺失爱的教育,不是教育,最多只是恨的教育!

如果做父母的,孩子一犯错就体罚,就打。那么,等到孩子叛逆甚至奋起反击,用家长教过它的价值观回击家长的时候,家长又该如何自处?

是孩子都会犯错,家长们要想的是:什么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几个月前,在陕西西咸新区一栋高层小区电梯内,一名小男孩在电梯内小便。孩子妈妈知道此事后,严厉批评教育了孩子。

之后这位妈妈在业主群里主动道歉,承认是自己孩子的不良行为给大家带来不便。并表示自己的孩子会打扫电梯一个月作为道歉补偿,此外,孩子也写下检讨书,让妈妈发到业主群里道歉。

这个孩子在爸爸的监督下真的打扫电梯一个月,看到他们的实际行动,最后邻居大家都表示可以原谅这个男孩。

网友也纷纷给这位妈妈点赞,觉得这才是教育孩子正确的方式。还有网友表示妈妈三观很正,面对孩子的错误,不包庇不袒护不逃避不遮掩,真的很赞。

我想这样的妈妈培养出的孩子,绝对不可能会如之前那个12岁的孩子那样犯浑。

因为,一个出息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明事理、懂是非的父母。而一个犯浑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不讲是非的家长(包括老人)。

你是怎么做到和善而坚定的?

“和善而坚定”这五个字在我读完《正面管教》这本书之后,就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用平时的语言讲解作者和观点,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且还给读者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正面管教工具”。对于家长来说,这本书可以教会他们成为更加称职的父母,对于教师来说,它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更加合格的老师。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回顾和反思的过程。每读一个章节,总是要忍不住在一旁的纸上记录下一些关键词,在精彩之处画上几个着重号。有些教育观念确实在读书的过程中,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其实,在开始阅读之前,我想当然地认为正面管教就是鼓励教育,可是仔细阅读书中内容,我便意识到自己的理解太肤浅了。封面正中的三行红字,“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这一问句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它问出了无数家长和老师的心声。虽然我走上教学岗位才一年半的时间,但是作为班主任,每天都要跟学生相处。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如何有效处理常常是困扰我的问题。若是处罚过严,势必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若是不处罚,或惩罚不力,学生又会认为老师是在娇纵犯错误的学生。这本书提出了“正面管教”这样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方法真的能够拿来管教班里的孩子吗?怀揣了一丝不解和怀疑,我跟随作者踏上了正面管教之旅。

用和善与坚定去赢得孩子

首先令我感触较深的就是作者提出的“和善与坚定并行”以及“赢得孩子”。孩子是随时随地都在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都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批评和奖励,我们应该在让孩子形成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基础上,培养孩子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信赖。我们要做的不是“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得到孩子心甘情愿的配合。否则孩子就学会了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失去了自我评价和内省的能力,从而逐渐被老师和家长培养成“讨好着”或是“总是寻求别人认可的人”。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样的学生还处在道德观念发展较为低级的层面,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但是,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并知道自己要如何去做的人。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想要赢得学生的合作并非难事,只需要经过四个步骤:1.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4.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不过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急躁,尤其是面对极度叛逆,并且态度非常恶劣的孩子时,往往会火冒三丈,但是仍然深信自己是对的,觉得都是学生的错。一番指责之后,能解决问题倒还好,怕就怕学生更加极端地为自己辩解,使小问题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其实,当我们要求学生控制自己情绪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书中提到的“积极的暂停”便与我们平时经常讲的“冷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处。要想赢得学生的赞同和支持,首先就得冷静下来,任何问题都应该是在心平气和的前提之下,才能得到最妥善的解决。犯错的学生需要“暂停”下来去冷静地思考自己做错了什么,老师也需要时间去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行为的目的或是动机。严厉的训斥或许可以迅速地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这种做法对学生却尊重,而且从长期效果来看,也是不奏效的。当然如果想将“暂停”的价值充分利用,还要遵守书中列出的四项指导原则,对学生进行训练。告知孩子使用“冷却时间”等心情好转,再在互敬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绝对不能将积极的“暂停”变成消极的生闷气。

用启发引导犯错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还是很听话的,都想要在老师面前当一个好学生,但是当他们犯错的时候,却往往不能十分坦然地面对。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犯错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而且老师和家长往往更加关注于惩罚而不是问题的解决。犯了错误的学生为了避免责罚和保持良好的形象,于是短期性地表现良好,以达到弥补过错,重新获得认可的目的。但是这样的表现只是暂时性的,时间一长,就可能会“好了疮疤忘了痛”,继续犯同样的错误。然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生能够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做得更好。不过,首先我们自己就得学会把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让孩子认识到犯了错之后,得到的不是自己的懊悔和老师的斥责,而是从错误中得到了哪些收获。

在书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犯错的孩子。启发性的问题的首要目的就是让老师会和家长停止告诉孩子答案。当孩子的思想或是行为不恰当时,帮助孩子分析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让孩子学会自己分析和总结,最终与孩子一起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减少孩子的负面情绪,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还能对解决方式更加认同。作者还认为,将启发式问题运用在班会当中,效果也很不错。作为班主任,如果每次班会都是自己的一言堂,那么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会降低,同时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长期以往,也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造成一定的影响。班会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在遇到困惑的问题时,应该如何解决。问学生该怎么做比告诉学生怎么做,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当学生体会到冷静思考的好处之后,他们的自我价值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对我们教师来说,正面管教既不会让学生感到屈辱,也不会让老师感到屈辱。它建立在互敬与合作的基础上,教会孩子学会对他人理解和宽容,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起责任。这样好的教育方式,确实值得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大胆的尝试。

如何激发内驱力?

关于孩子的学习,估计很多家长谈起来都很头疼,谁都希望有一个能够不需要家长管教自己就能主动去学习的孩子,同时还学习有效率,作业做起来又好又快。可是无论父母如何苦口婆心的为他们操碎了心,讲尽了道理,尽心的辅导。可是孩子很难变成一个有内驱力不用教导就能自我奋发的孩子,如何让孩子变成一个我想学习内驱力的孩子呢?

家庭教育好坏的内心决定了孩子是否有意愿去激发这个内驱力学习

我们常常都说家庭的教育是10分重要的,如果我们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学习上主动或者简单的说,在事实上都很积极主动去完成的话,那么就要学会相信孩子,鼓励孩子,有意识的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方式,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学会自我激励自己能够做好学习上的事,而且能够通过不断的努力,把学习提升的更高。

同时在家庭的教育中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他始终明白,如果自己选择做一样事情,就必须要尽全力做好,绝对不能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随随便便,这是帮助孩子缠身内驱力帮助日后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

多从正面能量引导孩子体会学习的好处,才能主动的学习

要想能主动的学习,首先我们就要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家长常常会发现很多孩子一开始对很多事情都十分的有兴趣,但是就是不能够坚持下来,比如一开始觉得打架子鼓很好玩,可是又不能够坚持过段时间就无聊了,一开始觉得嗯打球很有乐趣,可是真的要进入枯燥的动作,练习的时候也坚持不下去。

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行为,得到的好处没有去强化它而导致的,如果家长很希望孩子能够真正的主动学习,那么只能坚持一个引导原则就是不断的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行为有好处。比如说孩子有几次特别快的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作业,那么家长就应该安排多余的时间,就不要再额外的增加其他的作业任务,相当于让孩子体验到了快速完成作业的好处。只有这样不断的激发,逐步的引导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不要试图用奖励来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而应该引导孩子提高耐挫力特困难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的行为中,习惯性的做法就是给孩子以外部的物质奖励,书读好了给买玩具考试,作业做的好了,奖励看电视。其实这种行为可以一时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却不能够产生让孩子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奖励,而不是习惯于学习本身。一旦外部的物质奖励停止,那么孩子又有多少能够继续延续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呢?我们赞成偶尔的表扬和鼓励帮助孩子发现体会学习的好处和成就感,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另外一点就是在孩子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无法坚持的时候,家长不要急于的去安慰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对于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巩固孩子的学习兴趣,并非就是一件坏事。我们就是要引导孩子克服困难提高学习上的承受挫败的能力,帮助孩子不断的高效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

让孩子学会自主管理学习,而不要使用打骂这些行为强化学习

很多家长都是在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简单的错误一犯再犯,做作业的时候磨蹭拖拉,上课时候走神这些行为,家长更多的采取的就是打骂的方式也是很多家长的必杀技,这种教育方式简单而有效,但是很容易造成打击孩子学习行为心理的作用,常常起到一个抵触和逆反的行为。

可能有的家长说打骂还很有效果,打骂之后孩子真的改掉了一些毛病,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可是这种短视的行为只能增强学习效果,却不能强化孩子有取得好成绩的意愿,简单的说就是没有进一步学习的内部动力,他只能靠着外部的这种强化性的惩罚性行为进一步的提高,并不是我们家长所要的。

我们家长应该对于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设法去看这个行为能让孩子得到什么好处?要教会孩子有效的合适的办法去满足这个需求。比如说写作业比较磨蹭,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找办法看看怎样写得又好又快,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家长是在帮助孩子找到办法让他更快的学习更好的完成任务。同时家长也要认清楚孩子自己真实的学习水平,不断的通过鼓励和引导让孩子体会进步和成长的快乐,随着年纪的增长假让他们能够实现自我管理,只要每一天都比自己的昨天有进步那么就是孩子正在走向卓越和优秀的表现,也是不断的增强自我学习内驱力的一种外在行为。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防范坏人?

如何加强孩子的安全教育?孩子的安全教育十分重要,家长不要认为孩子每天接触的范围小,就不加以重视,其实很多危险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所以,应该适时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一部分家长对小孩子的安全教育不太重视,认为家长每天都能陪伴孩子左右,不会发生什么意外;一些家长相对重视但也不知道从何教起,很多会将这方面的教育依托于老师和学校的课程。但其实,孩子的安全教育应该要从小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1、避免遭遇暴力侵害

孩子难免会遭到同龄人欺负,或者稍大一些的孩子甚至会被一些社会“小混混”恐吓、勒索,甚至早前一些新闻上报道幼儿园老师虐童的事件都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孩子遭受暴力对待的问题。

孩子年纪小,对于危险的意识不强,家长应该要提前教孩子一些保护自己的技巧,不要等悲剧发生了才想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平时可以陪孩子一起收看一些安全教育片,一边看一边指导孩子思考,父母要告诉孩子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遇到类似被恐吓勒索的情况决不能逞强,钱是小事,要尽量避免自己受伤害。

家长要告诫孩子,避免单独出门,尽量避免人少的巷子、机室、网吧这些人流复杂的地方,如果感觉有危险,应该尽快撒腿就跑,去到人多的地方寻求大人的帮忙。同时,孩子如果遭到暴力侵害,要记住坏人的样子,事后应该及时报警。

孩子最容易在放学的路上遭遇坏人,因此如果父母有事不能接孩子放学,家长可以托可信赖的人帮忙,或者叮嘱孩子与顺路的同学结伴而行。并且在无法接孩子的情况下家长最好提前通知老师,请老师知情留意或帮忙。

2、面对诱拐的坏人

孩子年纪小,分辨能力低,他们很难分清陌生人和坏人之间有什么不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喜欢告诫孩子“不喝陌生人给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孩子在外面玩的时候,家长千叮万嘱孩子“不与陌生人说话”,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了孩子是否能够了解谁才是是“陌生人”。

有时候妈妈带着宝宝出街,常常会鼓励他们叫叔叔阿姨好。这些叔叔阿姨对孩子来说明明也是个陌生人,但是家长却让自己像他们示好,这样的行为就让孩子感到很困惑了。而且当孩子走失或者迷路的时候,我们也经常鼓励孩子去寻求身边大人的帮助,这样也是鼓励孩子“和陌生人交谈”。

因此,家长不应只是单纯地告诫孩子避免和陌生人接触,而是尽可能让孩子学会分辨陌生人和坏人。常见的5类拐骗坏人分别是:向你求助的大人、给你看宠物照片的大人、叫你名字的陌生人、告诉你家里有紧急情况的大人、想给你拍照的大人,家长让孩子意识到,当有这5类“居心叵测”的大人向你接近,就立刻跑开,不要听他们说话,更不要跟着他们走。

叮嘱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让孩子学会拒绝陌生人的诱惑,而且即使是孩子曾经见过的人,也要告诉孩子不要轻信。妈妈可以教孩子一个方法,就是如果有陌生的叔叔过来搭讪并主动提出要送你回家,可以让孩子骗他说自己做警察的爸爸正赶过来接自己,用警察的名义吓跑坏人。用撒谎的方式来学会聪明地保护自己。

3、如果走丢了怎么办

刚才还牵着孩子的手走得好好的,孩子松手去看橱窗的娃娃一转眼就跟妈妈失散在商场中了。家长 首先要提高警觉意识,尽量避免这些情况发生。在人多的地方,尽量要牵好孩子的手,让孩子时刻都在自己的视线范围。

家长可以在每次出街之前,就先跟孩子“约法三章”,预先说一下万一走丢了怎么办,让孩子能够有一个心理准备。家长尽可能地让孩子背熟爸爸或者妈妈的姓名和手机号码,告诉孩子万一走丢了,就可以求助警察叔叔或者商场的工作人员打电话给爸爸妈妈来接自己。

如果是在商场中走丢的,就向附近的保安或者工作人员求助,请他们用广播寻找父母。

另外,和父母走散后,告诫孩子不要随便碰到一个人就说自己父母不见了,更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不然很容易会遇到诱拐宝宝的坏人哦!

4、交通规则要遵守

好动的孩子满街跑,马路入虎口,一不小心孩子很容易就会有安全的事故,因此家长不能对马路安全疏于防范。

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家长可以在日常和宝宝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如“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走斑马线”等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能够初步建立交通规则意识。年龄稍大,社会认知意识提高,家长在和孩子出街时可以在马路上引导孩子学会简单的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判断这些行为的对与错。这样,幼儿不仅有了交通规则意识,同时也能在实践中锻炼加深对规则的认识。

另外,一些卡通片,如《蓝猫之平安出行》等,也可以作为教育孩子交通安全的学习资源,让孩子寓教于乐,增强孩子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建立孩子安全出行的意识和习惯。

5、增强火灾、地震的自我保护意识

虽然说火灾、地震这些危害不常发生,但是还是要有忧患意识,为了宝宝的健康和安全,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早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注意培养宝宝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良好的应急心态。

建议家长可以以蓝猫安全教育系列卡通片,如《蓝猫消防大本营》、《蓝猫淘气三千问》等,作为孩子学习安全知识的入门。家长可以依据蓝猫里面提到的知识,作进一步的解释和深化,必要时还能够做一些小游戏来进行演习实践,遇到危害要大声呼叫、遇到火灾、地震等要采取简单的自护措施,不要乱跑、等到救援,让孩子在演习中学懂怎么冷静面对灾害。

家长还应该告诫孩子,某件突发危险事件发生,任何时候都必须告诉孩子,遇到危险他应该先跑。因为孩子毕竟只是是孩子,他本来弱小,完全不需要保护任何人,他需要做的只是保护自己。孩子遇到危险自己先跑,还能有机会去找到专业的人来求助其他人,能够帮助其他人的机会更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勇敢。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教给宝宝简单的应对意外伤害的方法,如手指被割伤、流鼻血、被开水烫了时,应怎样减轻伤害等等。

关于【早教如何学会踢球】和【父母应该怎么教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标签: 早教 踢球 学会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