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有什么看法,金宝贝和美吉姆这两家早教中心哪个好?
早教上金宝贝还是美吉姆更好?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2个孩子的妈妈,结合专业分析、个人体验两个方面,给你4个选择早教机构的建议。
思路1: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早教品类金宝贝是中国首个引进的国际连锁品牌,算中国早教行业的“拓荒牛”、“启蒙者”,核心课程是音乐课;美吉姆是近几年发力很猛、口碑较好的早教品牌,核心课程是体能课。我们选择的首个思路就是:哪种类型的早教更适合我的宝宝?如果你的孩子性格偏安静,体能较弱,就选美吉姆做训练;如果你想让孩子乐感更好,想强化社交,就选金宝贝。
思路2:根据离家的距离选早教机构大部分家长带孩子上早教都在周末,也就是每周1次的频率,其实不够,通常建议一周2-3堂课,再加上带孩子出门比较折腾,所以建议你选择离家近的早教机构,能步行抵达最好。这样,周末爸爸妈妈带去上1次,平时家里老人、保姆带去上1-2次,既方便又充足。
思路3:根据排课时间和老师选早教像周末上午9:00-10:00、10:00-11:00、11:00-12:00这样的黄金时间段,是家长的首选。金宝贝和美吉姆的学生都很多,比如我女儿小时候上的金宝贝深圳深国投广场店是他们集团全国效益最好的一个店,据说有3000多个学生,预约排课等学位能等上几个月,太麻烦了。所以,建议你向课程顾问咨询自己想要的时间段有没有学位、多久开班,再做决定。另外,争取上王牌老师的课,教学经验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
思路4:根据价格和退费政策选早教先说价格,大品牌定价比较稳定,很少打折,最多95折、98折,但偶尔也会有促销政策,比如开学季、寒暑假、春节、周年庆,这个时候报名,赠课、赠品加起来还是可以的,聊胜于无嘛。
再说退费政策,通常报大课包划算,但报了大课包之后,很多家庭因为各种原因可能上不完,退费就是个问题了。所以,你要看清楚协议上关于退费的规定,选择条件更宽松友好的机构。我女儿1岁-3岁上金宝贝,满3岁之后,我觉得它的课程不适合大孩子,申请退课,虽然没退成,但把剩余学费转到了金宝贝兄弟品牌——瑞思学科英语,又上了半年英语课,算是比较圆满解决了。能不能退费?怎么退费?建议你向课程顾问咨询清楚。
结语总而言之,金宝贝和美吉姆都是口碑较好的早教品牌,可以从你想给孩子强化什么能力、离家的距离、排课时间和老师、价格和退费政策这四个方面去综合考虑。不管最后选择哪个,给孩子上上早教都有益处。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两个品牌或者其他品牌的信息,可以私信我,乐意跟你分享。
关注【家庭治疗师兰娘娘】,每日分享育儿干货,定期推荐教育书单、视频、音频等资源。欢迎评价留言,交流讨论。您的每条留言我都会认真回复,您的每个观点我都会认听取学习。3岁小孩早教有意义吗?
答:有意义多多给予拥抱
这是最简单的一个动作,但不要忽视拥抱的作用。心理学家们对于拥抱的推崇非常多,不论是朋友之间,还是家庭成员之间,拥抱的价值和涵义常常远大于语言等方式。
孩子在拥抱中能够获得安全感,一个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才有精力去探索世界,才能去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
当孩子会爬会走,行为能力比较强的时候,大人也要时常给予拥抱,尤其是需要鼓励孩子、安慰孩子等特殊时刻,要学会用拥抱表达情感,处理问题。
亲子阅读
0岁就可以开始阅读,这已经是国际上的共识。阅读是最高级的一类早教开发,因为阅读要调动大脑的多个区间同时工作。
亲子阅读可以增强感情,也可以丰富亲子活动的内容,而且是可以天天做,随手就可以做的活动。这对于孩子的专注力也是最好的培养。
多和孩子说话
语言发展是1岁以内孩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语言也是情感沟通、思想传递的重要手段。
多和孩子说话,面对面地让孩子看着你,他不仅能够习得发音和语言,还从父母的表情和语气中感知了各种情绪,提高了他对于外界的感知力,也体验到了父母对他的关爱。
让宝宝自己做主
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宝宝在两者之间自由选择,例如让他自己挑选吃饭的小碗。 这样他会感到非常自豪,因为他的决定受到了你们的重视。
鼓励孩子勇于社交
一定要多鼓励孩子进行交朋友,很多孩子因为内向所以一直不去交朋友,其实要多鼓励孩子和小朋友进行接触,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性格成长。
共同分享
带宝宝外出散步的时候,不时地跟他说你所看到的东西——“看,那是一只小狗! ”、“好大的一棵树啊! ”、“宝贝,听到铃声了吗? ”……最大限度地赋予宝宝扩充词汇的机会吧。
重视亲子早教,做好亲子教育,在孩子发展中,家长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在此阶段顺利的成长,做好此阶段教育工作,让孩子多方面维度的发展,为德智体美劳,思想健全的孩子打下牢牢的基础。
父母该有怎样的育儿观呢?
育儿不易,教儿更不易。但父母不应该下跪求九岁儿子上学!这种行为令众人所不耻,同时也更加滋长了九岁孩子心中的得意忘形。
虽说只是"下跪求学",这样一个行为,却足以反映出这位家长九年来对教育孩子很失败!值得好好反省和深思。让一个乳臭未干的九岁孩子发展到在公共场所无视母亲的下跪,只顾自己玩手机,这是九年来这位妈妈种下的恶果。
这位家长若不赶紧醒悟,调整教育方法,小孩子只会任性妄为。长此以往愈发将不再是"下跪求上学"而无动于衷,而是妈妈以死相逼也同样无动于衷了。最终,只会给社会涂添一个"人渣",一个累赘,一个玩世不恭的负担!成为父母的负担"啃老族"!
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家长的形象教育是重中之重。家长从十月怀胎起,就担负起教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天职。教育孩子需要具备双刃剑:一方面要具有慈悲为怀的胸襟,还要具有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有以身作则,时刻为孩子作表率的能力。讲究教育方法,教育技巧。不是一味顺从娇纵。另一方面对顽劣的孩子的教育又要具备霹雳的手腕,具有雷历风行的执行力。
我想,这位九岁孩子的妈妈缺乏的是教育方法和技巧、更是没有严厉的执行力。若大一人竟被一个小孩在公共场所所戏耍、下跪,玩于股掌。这个妈妈的行为会让人们觉得她不仅不配做母亲,也根本不称职!
奉劝这位母亲自我反省反省吧!
如何看待孔融让梨这件事?
在中国,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被人们传为“美谈”。故事说东汉时的孔融,年仅四岁就有谦让心和恭敬心。孔融四岁时,有一天邻居送来一筐梨,孔融把大的梨分给了哥哥,自己挑了一个小梨。这则故事凸显了童心的纯善和弟兄间温暖的亲情。它从微小的细节反映出一个家庭的和睦和教育的背景。
孔融是否该让梨自从孔融让梨的故事被编进了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易先知。”它就带上了教科书的色彩,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孩子。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孔融,没有人不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千百年来,我们并未让出一个谦恭礼让的和谐社会。是孔融之过吗?不,我觉得孔融是个很了不起的孩子,即使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已经可以称作君子了。人们都应该学习孔融让梨的内在精神。
孔融应该让梨,这本是定论。但是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却认为孔融不应该让梨。他们认为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让梨有点扭曲人性,封闭了孩子的自然天性。本人对这个看法不敢苟同。我认为孔融应该让梨。
“让梨”精神在当今的意义“孔融让梨”是中华民族尊长护幼传统美德的典型代表。时至今日,“孔融让梨”依然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教育素材。尤其在当代,由于独生子女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一些孩子自小娇生惯养,从小养成独占独有、不懂谦让的不良习惯。以谦让、尊长、护幼为核心教育内涵的“孔融让梨”故事无疑极具针对性的教育意义。我见过许多小孩子,由于从小受父母的溺爱,有东西不知道与人分享,没有丝毫谦让精神,长此下去,必定会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将来也势必不会为这个社会承担什么责任,做出什么贡献。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还提倡让梨吗?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各种利益、地位、荣誉等,是个共同课题,共同面对的考验。如果把这些比作现实的“梨”的话,也不牵强,不为过。既然是“梨”就存在“让梨”的问题。不过“梨”已不单单是原来意义上的“梨”,有了新的内涵。人们在各种利益、地位、荣誉面前,应该都要有“让梨”的精神。
孔融让梨与约翰争梨的思考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现在咱们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得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这与其说是美国版的“孔融让梨”,不如说是“约翰争梨”。
要说一个故事就能决定一种人生,显然是极而言之;但要说母亲的观念和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没有影响,也不实际。事故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的启示。在“约翰争梨”的故事里,约翰和他们的兄弟无论年龄多小,都是他们妈妈眼中拥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驱使安排的“屁孩儿”。“约翰争梨”,正视人的天性和权利,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实现了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统一。当然,这种“争”,是“明争”,不是“暗斗”,更不同于抢、夺。它必须在两个条件下进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认同的规则,二是有“裁判”监督规则的执行。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我们提倡让梨,是要出自真心,像孔融那样,而不是为了得到某些利益的所做的虚伪行为。
输入“孔融让梨”,会有几千条搜索结果。有说孔融沽名钓誉;有说孔融精于吃梨,大梨是鸭梨,小梨是库尔勒梨;还有说孔融就不喜欢吃梨;还有,很多很多的细说。其实,就那么一个孩子,才4岁,哪有那么多的想法?很简单,是父母教育的结果,君不见他的哥哥让弟弟先拿吧。
孔融让梨折射传统道德教育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范例,它提倡的是种面对物质利益要谦让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无疑是高尚的,是时时都该学习并传扬的。
人活着若只为自己,那他既活不好,甚至还活不下去,这不光在物质缺乏时如此,在物质丰富时也如此。因为一个人是无法独立地生活在世上的,他要活下去还活得好就必须和别的人产生合作关系,共同创造财富,享受财富。而在合作的过程中,如果人人都在想着为己,或少贡献一点,或多享用一点,那这种合作就难以进行下去,或原本自愿平等的合作演变成一种强迫的不平等合作。这点在物质贫乏的人类早期显而易见,那时生产力低下,获得的物质产品有限,这时人人必须在合作中各尽所能来获得更多的东西来养活大家,同时在所获物质不多的情况下必须贯彻的分配原则,即男女老少人人都要有的吃。但考虑到各种因素如男人干体力活,女人养育等,就有个谁吃多吃少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靠大家公认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办外,还靠一种谦让的精神来调节。前者原则有点强制性,而后者精神全凭自觉,所以后者才显得高尚。“孔融让梨”就是古人对谦让精神的赞美和颂扬。
如果说在物质贫乏时“谦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那在现代物质较丰富时还要提倡谦让吗?我以为要!一是因现在的物质丰富是相对过去的,还没达到足以满足所有人需求的程度,而且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这种差距有的是合理的。如因文化水平,科技水平等造成的;有的是不合理的,如因侵略,剥削等原因造成的,所以调节贫富差还是要有个全球性的原则及谦让精神;二是“谦让”精神现已不单指在物质分配方面,而漫延到人的许多行动中,如大到名誉地位,小到上车让座。无需置疑,谦让作为道德内容的一部分也成了人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人类既不需要物质贫穷的社会,但也不想要精神丑恶的社会。
反思关于“孔融让梨”是不是时时适用的讨论,我以为关键不在“让梨”的道德价值本身,而是在人们为何会对“让梨”的现代意义提出疑问?在深入一步,现在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此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孔融让梨告诉我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在利益、地位、荣誉面前,我们都应该学会谦让,这是中国古代留下来的一种传统美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说孔融不该让梨呢?
关于【早教有什么看法】和【金宝贝和美吉姆这两家早教中心哪个好】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